18
2018
-
06
-
每年到了端午節,民俗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吃粽子。粽子,最早叫做“角黍”,箬竹葉包裹黍成牛角狀,煮熟而食。角是牛角,祭器,牛不僅是重要的肉食來源,而且在農耕社會是作為生產資料存在的,地位十分崇高,牛角在這里是端正的象征;古語中黍的本意是“禾屬而黏者也”,字典上的解釋是“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。其子實煮熟后有粘性,可以釀酒、做糕等”,北方人稱之為“黃米”的雜糧。最早角黍是古時夏至節祭地的用物,后來,夏至的習俗被用到了端午,夏至、端午的習俗一樣了,角黍也就成了端午節的食物。漢朝起,紀年方法改用夏歷,正月建寅,這樣春節就和季節相符了,所以午月就是五月,五月初五端午節有重五節之說,五又在一三五七九的陽數中間,稱為端陽節。古人認為,此時陰氣始生需要端正驅邪。端,端正,是五行之端,是開始;午為正中,縱橫交錯才有正中,交錯在古語中是陰陽爭。端午日,陰陽交錯,用角黍來平衡陰陽。粽葉(水生為陰)包黍(果實為陽)是以陰裹陽,陰陽在此和諧,日子也就平祥順和了。古時五、午通用,所以五月初五又稱端午。農歷五月有“皋月”之稱,皋是濕氣的意思,五月是盛夏,天氣悶熱潮濕。古人認為,這個時候陰氣在地下開始聚集,與陽氣相互爭斗,陰為濕陽為燥,濕氣從地下逼迫陽氣上升所以天氣越來越熱。這也是暑熱在陰陽五行中的解釋。陰陽爭斗反應到人身上,就要祛毒扶正,也就是要端正!這個時候又是陽氣最鼎盛的時候,因此要避毒。黍,又稱“火谷”,火屬陽;粽葉長在水里,從水屬陰,用陰性的粽葉包裹陽性的黍,取的是陰陽調和、驅邪避毒之意,是祭祀禮拜天地的物事,和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事情沒有關系。端午節祭祀屈原是后人賦予端午節的內容,這種和人有關的傳說,還有介子推說、曹娥說、伍子胥說。介子推的故事在山西,估計角黍里包的是黍;(黍,稷中之黏米),曹娥、伍子胥的故事在吳越之地,屈原的故事在湖南,這三個地方角黍里包的大概就是糯米了?!洱R民要術》...